2025年 03期
初中语文情知融合教学策略
齐雅萍;兰甜甜;聚焦初中语文学科,从教学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三个维度,系统探讨情知融合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教学准备阶段需深入挖掘教材情知因素、关注学生情知状态并制定融合性教学目标;课堂教学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导与多元互动深化学生情知体验;课后拓展依托实践活动、课外阅读与写作训练延伸情知发展。
基于情知教学的高中思政课教学路径
罗萍;焦荣;冷冉先生情知教学理论强调认知与情感的辩证统一,为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框架。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政课可以将情知教学理论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教学准备阶段激发情知萌动,在课程导入阶段推动情知唤醒,在课堂互动环节体验情知共在,在实践探究中促进情知相长,在教学评价中实现情知交融,实现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协同发展,从而更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中区域地理情知交融模式研究
韩金荣;李樱洁;李金丹;基于冷冉先生情知教学理论,聚焦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发展”内容,探讨区域地理教学情知交融模式。通过教材、学情、课标的多维度解读,构建“情知并进—情知互动—情知交融”教学路径,阐述各阶段教学方法及多样化评价体系,说明该模式对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意义。
情知教学理念下高中劳动课程提质增效策略
路妍;边颖;基于冷冉先生的情知教学理念,针对新时代劳动课程中劳动实践与价值体认割裂的困境,构建“课前—课中—课后”全链条高中劳动课程体系。课前锚定素养与情知共生目标,课中以六环节项目教学推动情知阶梯交融,课后借力校家社联动与动态档案追踪,延伸实践场域,固化终身品格,实现劳动核心素养从工具性技能向终身性品格的跨越,为新时代劳动课程提质增效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范式。
情知教学赋能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
高明;李岩;紧扣冷冉先生情知教学思想,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新教材为蓝本,深入开展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案例开发。聚焦物理与社会生活、工程技术、社会发展的关联,围绕“制作隔音房间”跨学科实践案例,融合多学科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情感动力与求知热情,显著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物理教学革新提供新思路。
中小学校特色建设路径探析
杨俊伟;中小学校特色建设要以正确思想为指导方针,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发展个性”的育人理念;要以适配的项目为切入点,把学校的优势转化为学校的特色;要把特色建设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形成品牌效应。学校特色建设还要联合各方面力量作为保障。
中小学新课程、新教材落实现状及对策
秦丽楠;以大连市义务教育阶段15000余名教师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新课程、新教材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实施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从优化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提升教研与培训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三个维度提出对策,旨在推动新课程、新教材的深入实施,助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师数字素养“一体五段”推进机制解析——以大连市西岗区为例
井洪义;以系统论为指导,构建“一体五段”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机制。“一体”突出系统性,整合各环节形成有机整体;“五段”涵盖价值引领、专题研修、学科融合、课程支持、评价改进,五段既层层递进又循环迭代,形成螺旋上升的闭环系统。西岗区实践表明,该机制能够显著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为可持续的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系统路径。
“学习任务群”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王雪;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模式标志着语文教学从传统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跨越。基于理论与实践融合探索,提炼出“情境创设—任务驱动—活动实操—评价反馈”四维教学模式,紧扣“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核心特征,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可操作方案,推动课堂转型。
新课程理念下地方课程教学建议
王婷婷;孟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地方课程作为三类课程中的一类,是国家课程的重要拓展和补充,助力学校三类课程体系建设,推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任务落实,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以大连市地方课程为研究对象,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明确课程内涵,强化课程意义;依据课程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整合课程资源,探索实施路径,对大连市地方课程实施路径进行探索。